ㄆㄚˊ
8左右结构
4
12345215基本区 U+6777
scndaufyia47917

基本字义


ㄆㄚˊ

     ◎ 〔枇~〕见“”。

英语 loquat

德语 Loquat (Eriobotrya)​

法语 râteau

国语解释:

ㄆㄚˊ​pá读音
  1. 参见「[[枇]]」条。

  2. 一种用来聚拢或散开谷物的农具。汉·王襃〈僮约〉:「屈竹作,削治鹿卢。」宋·苏轼〈吴中田妇叹〉:「霜风来时雨如泻,头出菌镰生衣。」

ㄆㄚ˙​pa语音
  1. (一)​之语音。

ㄅㄚ˙​ba
  1. (一)​之又音。

康熙字典:

辰集中】【】 杷·康熙筆画:8 ·部外筆画:4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蒲巴切,音爬。【說文】收麥器。一曰平田器。【戰國策】秦頓弱曰:商人無杷銚柱耨之勢,而有積粟之實。

又枇杷,果名。【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】枇杷橪𣐈。【張揖註】枇杷似槲樹而葉長,子似杏。

又樂器。【釋名】枇杷,馬上所鼓。俗作琵琶。○按《風俗通》从手,不从木。

又【集韻】傍卦切,音𥟑。田器也。

又薄邁切,音敗。義同。

又【韻會】與欛同。柄也。【晉書·王濛傳】濛卒,劉惔以犀杷麈尾置棺中。

说文解字:

卷六】【
『說文解字』

收麥器。从木巴聲。蒲巴切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(杷)收麥器。方言云。杷、宋魏之閒謂之渠挐。亦謂之渠疏。郭云。無齒爲朳。按耒部云。?、卌㕚也。可以劃麥。河內用之。?亦杷也。杷引伸之義爲引取。與掊捊義略同。從木。巴聲。蒲巴切。五部。

音韵方言:

国际音标 pʰɑ˧˥ 唐代读音 bha日语读音 TSUKA韩语罗马 PHA现代韩语

客家话 [梅县腔] pa2 [海陆腔] pa2 [客英字典] pa2 [台湾四县腔] pa2 [客语拼音字汇] pa2 [宝安腔] pa2 [东莞腔] pa2 [陆丰腔] pa3粤语 paa4潮州话 bê5

近代音 滂母 家麻韻 平聲陽 琶小空;中古音 並母 麻韻 平聲 爬小韻 蒲巴切 二等 開口;並母 禡韻 去聲 𤝡小韻 白駕切 二等 開口;並母 卦韻 去聲 𥺛小韻 傍卦切 二等 合口;上古音 黄侃系统:並母 模部 ;王力系统:並母 魚部 ;

字源字形:

字源演变
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
「杷」 說文‧木部「杷」
字形对比
中国大陆
台湾
香港
日本
韩国
异体字
𣚒

详细字义


〈名〉

(1) 碎土、平地的农具 [harrow]。如:杷头(杷除去柄的部分);杷车(攻城用的抛石车)

(2) 另见

基本词义


〈名〉

(形声。从木,巴声。( )本义:农具名) 一种有齿和长柄的农具。用以耙梳、聚拢,多用竹、木或铁等制成 [rake]

杷,收麦器。——《说文》

屈竹作杷,削治鹿卢。——· 王褒《僮约》

词性变化


〈动〉

“爬”。发掘 [dredge]

——见“枇杷”( pípa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