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ú guǐ ㄑㄧㄡˊ ㄍㄨㄟˇ
6左右结构
2
123435基本区 U+6739
svndknfqy44917

基本字义


qiú ㄑㄧㄡˊ

 ◎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,即山楂。

其它字义


guǐ ㄍㄨㄟˇ

 ◎ 古同“”,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。

国语解释:

ㄑㄧㄡˊqiú
  1. 参见「朹子 」条。

康熙字典:

辰集中】【】 朹·康熙筆画:6 ·部外筆画:2

【說文】古簋字。註詳竹部十一畫。

又【唐韻】巨鳩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渠尤切,𠀤音求。木名。【爾雅·釋木】朹檕梅。【註】朹樹狀似梅,子如指頭,色赤似小柰,可食。【本草補遺】朹子、山樝一物也。

又【方言】朹,仇也。謂怨仇也。【註】巨救切,音舊。

 

说文解字:

卷五】【
『說文解字』

黍稷方器也。从竹从皿从皀。㔳,古文簋从匚飢。匭,古文簋或从軌。朹,亦古文簋。居洧切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(簋)黍稷方器也。周禮舍人注曰:方曰簠,圓曰簋,盛黍稷稻粱也。掌客注曰:簠,稻粱器也。簋,黍稷器也。秦風傳曰:四簋,黍稷稻粱也。按毛意言簋可以該簠,鄭注則據公食大夫禮分别所盛也。許云簋方簠圜,鄭則云簋圜簠方,不同者,師傳各異也。周易:二簋可用享。鄭注云:離爲日,日體圓。巽爲木,木器圓。簋象。聘禮竹簋方注云:竹簋方者,器名。以竹爲之,狀如簋而方。賈疏云:凡簋皆用木而圓,此則用竹而方,故云如簋而方。宋刻單行疏內簋字凡四見,今本依釋文改經注疏皆作簠字,非也。已上可證鄭確謂簋爲圓器。周禮疏云:孝經陳其簋簠注云:內圓外方受𣁬𦫵者,直據簠而言。若簋則內方外圓。孝經鄭注,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,賈所引文亦不完,則無用㴱求矣。而秦風釋文有內圓外方曰簠,內方外圓曰簋之文,葢本孝經注。聘禮釋文則又方圓字皆互易之,自相乖剌。聶崇義曰:舊圖云內方外圜曰簋,外方內圜曰簠。與秦風音義合。廣韵曰:內圓外方曰簋。歐陽氏集古䤸曰:簋外方內圓。與聘禮音義合。攷圜器之內爲之方,方器之內爲之圜,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難爲之,他器少如是者。恐孝經注不可信,許鄭皆所不言也。鄭注禮曰:飾葢象龜。葢者,意擬之詞,注禮器云:大夫刻爲龜形可證也。聶氏、陳氏禮圖皆於葢頂作一小龜,誤解一葢字耳。見考工記圖。从竹皿皀。合三字會意。按簋古文或从匸,或从木,葢本以木爲之。大夫刻其文爲龜形,諸矦刻龜而飾以象齒,天子刻龜而飾以玉,其後乃有瓦簋,乃有竹簋方,因製从竹之簋字。木簋竹簋禮器,瓦簋常用器也。皀,榖之馨香,謂黍稷也。居洧切。古音在三部。讀如九。


(㔲)古文簋。从匚食九。各本作从匚飢。飢非聲也。从方、从食、九聲也。


(匭)古文簋。从匚軌。按許説簋爲方器,葢以古文从匸也。軌聲,古音簋軌皆讀如九也。史記李斯傳曰:飯土匭。公食大夫禮注曰:古文簋皆作軌。易損二簋,蜀才作軌。周禮小史故書簋或爲九。大鄭云:九讀爲軌。書亦或爲軌。簋古文也。今本周禮脱誤,爲正之如此。軌九皆古文假借字也,匭古文本字也。匭之字後世用爲匭匣字。尚書苞匭菁茅,鄭曰:匭,纏結也。鄭意謂匭爲糾之假借字,吳都賦注用之。


(朹)亦古文簋。簋以木爲之,故字从木也。惠氏棟九經古義曰:易渙奔其机。當作朹,宗廟器也。

音韵方言:

国际音标 tɕʰiou˧˥; kuei˨˩˦

客家话 [客英字典] kiu2 [海陆腔] kiu2 [台湾四县腔] kiu2粤语 gwai2 kau4

近代音 中古音 群母 尤韻 平聲 𧚍小韻 巨鳩切 三等 開口;見母 旨韻 上聲 軌小韻 居洧切 三等 合口;上古音 黄侃系统:見母 蕭部 ;溪母 蕭部 ;王力系统:見母 幽部 ;羣母 幽部 ;

字源字形:

字源演变
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
「皀」 甲878合32043「𣪘」 戈火姬簋西周中期集成3569「㔳」 說文古文「朹」
「皀」 存下764合32879「𣪘」 休作父丁簋西周中期集成3609「匭」 說文古文
「皀」 京津4144合27937「𣪘」 □作釐伯簋西周中期集成3588「朹」 說文古文
字形对比
中国大陆
台湾
香港
异体字
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