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àn ㄕㄢˋ
23左右结构
12 鱔鼉
35251214444251251251112基本区 U+9C53
qokfnfrrjrjke26356

基本字义


shàn ㄕㄢˋ

  1. 同“鱔”。《龍龕手鑑•魚部》:“鱓”,“鱔”的俗字。
  2. 通“蟬(chán)”。知了。《淮南子•齊俗》:‘𪁩胡飲水數斗而不足,鱓鮪入口若露而死。”

其它字义


tuó ㄊㄨㄛˊ

  1. 同“鼍”。扬子鳄。《集韻•戈韻》:“鼍,或作鱓。”

英语 eel

国语解释:

  1. 」的異體字。

康熙字典:

亥集中】【】 鱓·康熙筆画:23 ·部外筆画:12

【唐韻】常演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上演切,𠀤音善。魚名。【類篇】蛇鱓,黃質黑文。【爾雅翼】鱓似蛇無鱗,體有涎沫,夏月於淺水作窟。【本草圖經】鱓似鰻鱺而細長,亦似蛇而無鱗,有靑黃二色,生水岸泥窟中。【異苑】死人髮所化。【淮南子·覽冥訓】蛇鱓著泥。

又【集韻】唐何切,音駝。與鼉同。【說文】魚名。皮可冒鼓。【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】黿鱓與處。【註】索隱曰:鱓音鼉。【李斯上秦始皇書】樹靈鱓之鼓。註:徒何切,鱓皮可以冒鼓。【呂氏春秋】乃令鱓先爲樂倡,鱓乃偃浸,以其尾鼓其腹。

说文解字:

卷十一】【
『說文解字』

魚名。皮可爲鼓。从魚單聲。常演切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(鱓)鱓魚也。今人所食之黃鱔也。黃質黑文,似蛇。異苑云:死人髮化。其字亦作䱇。俗作鱔。或叚鮮字爲之,如蠏篆下云非蛇鮮之穴無所庇是也。或叚鱣爲之,如楊震傳鳥銜三鱣是也。各本此下有皮可爲鼓四字,由古以鼍皮冒鼓。鼍鱓皆从單聲,古書如呂覽等皆叚鱓爲鼍。淺人𧢼讀古書,率尒妄增,不知字各有本義。許書但言本義。則此四字可增於黽部,而不可贅於此也。今删正。从魚單聲。常演切。十四部。

音韵方言:

国际音标 ʂĄn˥˧ 日语读音 UMIHEBI GOMAME韩语罗马 SEN现代韩语

客家话 [海陆腔] shan1 shan3 [台湾四县腔] san1 sen1 san3 sen3 [客英字典] shen5粤语 sin5

近代音 中古音 禪母 獮韻 上聲 善小韻 常演切 三等 開口;上古音 黄侃系统:定母 寒部 ;王力系统:禪母 元部 ;

字源字形:

字源演变
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
「鱓」 說文‧魚部「鱓」
字形对比
中国大陆
台湾
香港
日本
异体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