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ǎi ㄋㄞˇ
5上下结构
2
12253基本区 U+827F
aeb|abrtnhseym44227

基本字义


nǎi ㄋㄞˇ

     ◎ 〔芋~〕见“”。

康熙字典:

申集上】【】 艿·康熙筆画:8 ·部外筆画:2

【唐韻】如乗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如蒸切【正韻】如陵切,𠀤音仍。謂陳根草不芟,新草又生,相因仍也。所謂燒火艿者也。【唐書·裴延齡傳】延齡妄言:長安咸陽閒,得陂艿數百頃。【正字通】芿、艿同。◎按《唐韻》分爲兩字,艿平聲,芿去聲。《集韻》二字雖通,然平聲則以艿爲主,去聲則以艿爲附,其意微有差別,古人必有所據。且考《唐書》,亦兩字分見,不宜倂合,今从《唐韻》。

说文解字:

卷一】【
『說文解字』

艸也。从艸乃聲。如乘切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(艿)艸也。按許謂艿爲艸名也。廣韵云。陳根艸不芟。新艸又生。相因仍。所謂燒火艿。此別一義。其字亦作芿。列子。趙襄子狩於中山、藉芿燔林是也。今玉篇以舊艸不芟、新艸又生曰艿、係之說文。此孫強、陳彭年輩之誤也。从艸。乃聲。如乗切。六部。乃在一部。仍艿在六部者、合韵冣近也。籒文作?。

音韵方言:

国际音标 nĄi˨˩˦ 越南语 ạc nẩy

客家话 [台湾四县腔] jin2 [客英字典] jin2 [海陆腔] rin2粤语 jing4 naai5

近代音 中古音 日母 蒸韻 平聲 仍小韻 如乗切 三等 開口;上古音 黄侃系统:泥母 登部 ;王力系统:日母 蒸部 ;

字源字形:

字源演变
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
「艿」 續3.28.6合37517「艿」 師旂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809「艿」 說文‧艸部「艿」
「艿」 京都2894合33201
字形对比
中国大陆
台湾
香港
异体字
𦮘

详细字义


nǎi

——见“芋艿”( yùnǎi):即芋头

基本词义


rèng

〈名〉

(1) 乱草;杂草 [weeds]

艿,艿草也。从草,乃声。…字亦作芿。——《说文》

藉艿燔林。——《列子·黄帝》

(2) 又如:艿稗(泛指杂草。亦以喻芜杂的事物)

(3) 另见 nǎi